抗日战争期间,盐池元华工厂是陕甘宁边区一个非常有名的工厂。它在抗战期间发挥的重大作用,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注。抗日战争胜利80年来,元华工厂在革命老区人民心中成为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。
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
1941年至1942年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、最困难的时期。日本帝国主义集中兵力进攻八路军、新四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,实行围攻、扫荡和烧光、杀光、抢光的“三光政策”。
陕甘宁边区处在日寇和国民党的双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之下,国民党不仅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,而且不准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,禁止国统区的货物,特别是棉花、布匹、粮食、药品、火柴等运往边区,违者军法处置。在沿边区各县设立盘查哨站,切断了边区与外界的联系,使边区物资匮乏,边区的财政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。
作为陕甘宁边区一部分的盐池县,情况和边区其他地方大致相同。为了克服困难,坚持抗战,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,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“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”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的号召,机关、部队、工厂、学校及其干部职工家属,从1942年开始,积极行动起来,投入大生产运动。
1942年12月,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,作了《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》《论合作社》的报告,提出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是:“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”,强调发展经济的主要方法是开展互助合作运动。
会后,边区各县的合作社在原有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盐池县的消费合作社是在1938年兴办的,当时只有9个,社员1816名,股金4715.7元。1944年9月,社员发展到2085名,股金21160.7元,公积金2147.47元,销售总量为49920.92元,纯利润为3688.72元。
元华工厂办得好
1940年6月,陕甘宁边区组织三边绅士参观团到延安参观学习。在参观工厂、学校和商店后,盐池县商会会长靳体元受到了很大启发,他萌发了在盐池县办一座工厂的念头。从延安返回后,他向县政府提出了“公私合营办厂、政府提供资金、工具、技术工人帮助”的建议。他的建议得到了边区建设厅和盐池县委、县政府的支持和同意。
1941年9月,靳体元和时任盐池县商会会长杨华亭等人开始筹办工厂,共产党员孙春山任厂长。最初只有2名工人,资金12万元。1942年,元华工厂正式投产。
元华工厂厂部位于盐池县城北大街,当时厂大门东开,院落宽大,南、西、北三面均建有土木结构平房,为厂部办公及部分车间。大门两侧设有临街的铺面。
元华工厂以生产毛制品为主,分毛布、地毯、擀毡、口袋4个组,其次经营运输业、农牧业和合作社商店。1944年,工人发展到56名。1942年至1945年,元华工厂为前方八路军将士生产毛制品等20多种产品12万件。元华工厂生产的产品,不仅能够满足盐池县的需要,支援了边区其他地方和部队,还将部分产品运往国民党统治区,为边区换回了布匹、粮食、药品等物品,为支援边区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1944年7月4日,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接见边区合作社英雄模范人物时,详细询问了靳体元创办元华工厂的情形。听完汇报后,毛主席表扬“元华工厂办得好”。
1947年3月,国民党马鸿逵所部大举进犯三边地区,元华工厂遭到了严重破坏,大批物资被抢,工厂被迫停产。
(节选自《吴忠革命故事选编》)